2017年2月22日--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研究報告指出,服務型機器人需求看漲,雖然掃地機器人仍占銷售量最大宗,但不可忽視「專業用」服務型機器人的成長潛力。服務型機器人分為「個人/家用」與「專業用」,前者占總銷售量99%,「專業用」僅占1%。雖然數量少,但「專業用」卻囊括68%銷售額,其中醫療類(32%)占銷售額最大宗,為平均單價最高的潛力商品;物流類則占「專業用」銷量46%,發展性也很高。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佳安表示,「物流類」與「醫療類」是近年服務型機器人市場的觀測重點方向,特別是醫療類,是未來服務型機器人的主要營收來源。至於物流類機器人的成長幅度將最高,無論是銷售量或銷售額成長率都值得期待。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佳安指出,因應全球少子化趨勢,照護人力未來將愈來愈缺乏,導致有更多高齡、殘疾的輔助需求將需要仰賴機器人,此趨勢將會帶動醫療類機器人需求的穩定成長。從輪椅、個人輔具,乃至於穿戴式機器人的外骨骼、專業醫療如手術、復健等,多層次需求帶來多元商機。不過陳佳安指出,醫療類進入門檻相對高,加上少數大廠壟斷市場,因此國內其他業者多半朝向周邊輔助或醫院庶務型產品進行開發,如藥品清點分裝、醫院物品遞送、血液分析、洗澡機器人等。
至於物流類機器人,資策會MIC研究報告指出,由於當今人力與土地成本高,未來勢必成為倉儲業者必須倚重的重要工具,而且將不僅是工廠,包括醫院、倉儲、快遞、機場與港口都會是物流機器人的應用場域。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佳安表示,我國相對具備優勢的產品為室內物流機器人與復健機器人,建議業者不妨掌握客製化原則,提升產品智慧化功能、加深售後服務關係,以爭取更多國際業者代工訂單或搶占國際通路。
根據資策會MIC研究報告預估,全球服務型機器人銷售量將從2015年547萬台成長至2021年1650萬台,年複合成長率達20%。目前銷售量以北美業者(44%)市占最大,亞洲(40%)居次。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佳安表示,隨著許多國家如日、韓、中,開始傾政策之力,以大量資金挹注機器人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之下,預估未來亞洲業者成長幅度將會最大,市占率將在2020年達到與北美相同水準(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