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B技術應用--工研院創新作品「行氣」驚驗奧地利電子藝術節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07-09-07 00:00
前言:
號召全球頂尖數位電子藝術作品齊聚一堂的奧地利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今年特別東方味,9月5日至9月11日期間於AFO Architekturforum Oberosterreich展覽館展出「行動數位故宮-台灣館」,其中以工研院結合前瞻技術 「超寬頻非接觸感測器」( Ultra Wide Band )與台灣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文墨瑰寶的數位電子藝術作品「行氣」,讓參與者用呼吸寫中國書法而受到國際視聽關注。

工研院「行氣」作品,透過尖端科技的運用,表現出華人文化中「氣」的不同層次與內涵。「氣」的觀念建構華人的宇宙觀、醫學,乃至於對人格品評、藝術成就的賞析。工研院應用UWB(超寬頻)科技,每0.1秒即時偵測參與者的呼吸,再將人體內在(呼吸)的變化,描摹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宋代四大名帖「詩帖」、「花氣薰人」、「丹陽帖」及「寒食帖」書法名帖為視覺元素輔以數位音樂,及時映射出來。參與者可透過自己「氣」的豐富運行,與來自東方宋代大師作品有一個獨特的對話,並與原帖作比較,一窺創作者的精氣神。

「行氣」不但在科技藝術界中,首創使用人體呼吸(頻率/振幅)與藝術互動;即便在UWB(超寬頻非接觸感測器)技術的應用上,也突破傳統,拓展了UWB在國防與醫療以外的展新運用層面。此外,國際研究主流分析人類情緒數據時,多聚焦在心跳與情緒的關聯,而「行氣」的作品更讓研究者開始發展有關呼吸與情緒的研究與討論。

工研院代表創意中心主任薛文珍表示:「在台灣,一直不斷以科技研發創造經濟價值及帶動產業發展為主要任務的工研院,期許能將台灣帶入台灣創造的榮景。行氣作品將工研院的尖端科技技術與藝術文化結合,是工研院協助數位藝術的開端,也淬鍊出工研院與藝術的嶄新合作模式。」「行氣」作品的概念及創意總監吳淑敏說:「工研院創意中心團隊發想本作品的初衷,便是希望透過尖端科技的運用,表現氣在華人文化中的不同層次與內涵。將氣的觀念從宇宙觀、醫學,延伸至藝術上新的賞析觀點。」

UWB技術由工研院量測中心與俄羅斯莫斯科航太技術大學(MAI)共同合作並開發成功。UWB最大的創新點是不需接觸檢測者,只要在適當距離內(約1公尺),監測系統即可以低功率脈衝電波量測檢測者的生理訊息(包括呼吸與心跳次數)。因檢測者不需穿戴或黏貼量測裝置,所以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不便與不適感,對於嬰幼兒、銀髮族及遠距照護之病情診斷特別有幫助。另一方面,此系統可連續記錄資料,與傳統生理監測技術大不相同。此外,UWB採用無線量測,就連監測儀器本身均不需外接感測器,因此操作簡便、維修容易。未來將主要應用於遠距居家照顧,並可能成為未來醫療市場的高階產品代表。

工研院為台灣最具規模的高科技研發單位,成立於1973年,員工人數約6,000人,其中超過900位博士,以及3,000多位碩士之研發及管理人員,投入資訊與通訊、電子與光電、材料與奈米、生技與醫藥、先進製造與系統、能源與環境等領域的產業技術創新研發與服務。工研院研發已累計9,376件專利,其中發明型專利連續兩年位居全台之冠;創業育成績效更是卓著,創造143家新企業,總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470億元。

「行氣」作品介紹:

工研院「行氣」作品,透過尖端科技的運用,表現出華人文化中「氣」的不同層次與內涵。「氣」的觀念建構華人的宇宙觀、醫學,乃至於對人格品評、藝術成就的賞析。工研院應用UWB(超寬頻)科技,每0.1秒即時偵測參與者的呼吸,再將人體內在(呼吸)的變化,以故宮博物院書法名帖為視覺元素以及數位音樂,及時映射出來。

同時「行氣」亦透過台灣當代書法家臨摹,重現當時書法家的精氣神,讓參與者感受筆畫間的生命律動、得以與這些具千年歷史的文化寶藏及書法家,發展獨特而私密的交會。

工研院「行氣」作品由兩位觀眾合力完成,從陰陽的概念做為互動設計,一位以呼吸的速度來控制書法的行進,另一位以呼吸的深淺來影響書法的濃淡,嘗試讓觀眾透過彼此互動的過程,體會華人「天人合一」的信念-人與他人、人與萬物間,微妙、不可分、未曾稍歇的共舞。

超寬頻非接觸感測器Ultra Wide Band non-contact sensor:
「超寬頻非接觸感測器」乃工研院應用超寬頻(Ultra Wide Band , UWB)雷達技術,不需接觸人體即可測量人體胸腔之微小位移,可同時測量呼吸與心跳等生理參數,作為醫療保健之用途。UWB技術以短脈衝電波來偵測,電磁波只有手機的百分之一,長時間監測仍是十分方便與舒適。目前可應用於生理監視、保全、防碰撞機制、定位系統。


電子郵件:look@compotechasia.com

聯繫電話:886-2-27201789       分機請撥:11